所谓同理心,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情绪的感知,知道他/她在经历什么,并能够理解。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因为这意味着,一个人要对自己之外的人有感受。
在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中,父母常会发现小孩只顾自己,就是大家常说的自私:自己有需要了,随时来打断父母,要求父母必须满足;对他人的无心过错,非常不能原谅;一遇到事情,责任都推给别人,自己是无辜的。这些都可以看作是,孩子还没有发展出对他人的同理心。
01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发展出“他人”概念
怎样帮助孩子发展出同理心呢?父母是最能够帮到孩子的。如前文所说,没有同理心,其实是只有自己,没有他人。如果孩子能够在他的内在世界里发展出“他人”这个概念。他便会对别人产生感知,同理心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。对此,我有三点建议。
02出生第一年,全然滋养
其一,从出生到6个月大,是孩子发展自恋的绝佳阶段。婴儿全然满足,能让他获得更多的控制感。这时,孩子的需求没那么复杂,全然的允许、照顾、陪伴,对孩子来说,是非常滋养的。
甚至可以说,生命的第一年,怎么满足都不过分。让孩子有那种很丰盛的感觉,为日后生命的热情打下基调。
03积极陪伴,但不急于替代
其二,顺应孩子内在心理发展的需要,在开始经历分离的时候,积极配合。打个比方,孩子手上拿的玩具掉了,正常的情况下,是让孩子自己经历这个过程:他会感受自己的感觉,会思考发生了什么,还会有行动——我是否要捡起它?怎样捡起来?比较常见的是,父母或者爷爷奶奶,会非常利索直接帮着捡起来。
时间长了,孩子会觉得,东西掉了,就该你给我捡。因为在他的内心世界,帮助捡玩具的照顾者是他自己的一部分。他没有体验到自己和他人是分开的这个感觉。
如果允许这个过程发生,父母可以积极陪伴,但不要急着替代孩子。你可以观察,看他的反应,也可以跟他对话,慢慢帮助他去明确自己的想法,以及是否需要帮助。这是尊重孩子的方式,会帮助孩子获得力量感。
但我们立马帮他捡,一切都理所当然,当有一天,你不再帮忙捡的时候,他会难以理解:你不是他的一部分吗?为什么你不受他控制了呢?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发展控制感,但不是被孩子控制。孩子需要学会尊重父母,父母首先要帮助孩子,并且也要尊重孩子。
——来源于蒲蒲兰绘本馆 文/黄玉玲 本文绘本内页来源于《我和你一样!》 ©奥利维耶·沙尔庞捷
©山东听力语言康复中心 版权所有
技术支持:山东新中天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备案编号: 鲁ICP备18005225号-1
为了获得更好的浏览效果,建议您使用IE8.0及以上版本浏览本网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