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/ 康复教育 / 学前教育

拒绝精神内耗的9个好习惯(一)

发布者:admin         点击数:1024   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3-01-11 22:44:14

作家周国平说过:家长的焦虑是孩子最沉重的负担。

焦虑内耗的妈妈,永远不可能养出自信快乐的孩子。生活中,总免不了琐碎和鸡毛。可面对烦恼,心态不同,境遇也就大不一样。作为一个家的灵魂,妈妈要如何摆脱内耗,用好情绪引领孩子成长呢?

《人民日报》给出了9个建议,值得所有妈妈参考,以下是01-05。

01 别太在意他人看法

心理学上的“焦点效应”告诉我们,太在乎外界评价,会让你陷入抑郁。

曾有位母亲,她的女儿由于学习差、动作慢经常被人笑话。她感到很没面子,所以经常斥责女儿,为什么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优秀?可女儿长期处于怒骂之下,不但没有好转,问题反而越积越多。这使她愈发焦急,整天都郁郁寡欢。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和节奏,没必要把别人的看法捆绑成自己的期待。他是你的孩子,不是你的面子。

把孩子的未来交到别人的嘴里,是最愚蠢的事情。你要做的是,成为一台“降噪器”,帮他们屏蔽掉不必要的干扰和噪音。让他们走自己的路,看属于自己的风景。

02 不要过度敏感

奥运冠军刘璇在节目《新生日记》中自爆,儿子出生后自己就变得格外敏感。她曾手写八本育儿日记,详细记录孩子的睡眠、饮食和身体情况。但凡有一点异常,都会胡思乱想很久。长期下来,极度痛苦。幸好老公在旁开导,情况才慢慢好转。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难免会犯些小错误,遇上点小麻烦,太过敏感,只会徒增负担。对待孩子的风吹草动,镇静一些,淡化一点情绪,反而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。

正如渡边淳一在《钝感力》一书中所说:拥有钝感力,不管多痛苦的事情,都能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因素。

做个“钝感力”的父母吧,把空间留给孩子,时间交给未来。化焦虑为力量,用爱慢慢陪伴孩子成长。

03 接纳真实的自己

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:“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”。可在接纳孩子之前,我们首先要学会的是接纳自己,尤其是自己不美好的那一面。比如:教育孩子,缺乏耐心;控制不住脾气,容易情绪化;看到孩子拖拉、磨蹭,总会忍不住催催催……承认这些,并不代表我们就是一个坏妈妈。

第一次做母亲,难免有些生疏,不必逃避缺点,也不用掩饰局限。懂得自我接纳,是保持情绪松弛的关键。当你学会全然地接纳自己,生活就有了魔力,家庭也会充满朝气。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,也能积蓄更多的能量,朝着梦想前进。

04 与过去和解

《幸福三重奏》中有一幕,颇有深意。当时妻子们聚在一起谈论婚姻相处,当聊起夫妻吵架话题时纷纷吐槽了起来。这时,谢楠说了一句话:我吵架最吃亏的就是不记事,不翻旧账,我的旧账上一片空白。看似处于弱势的她,其实隐藏着大智慧。夫妻之间,发生口角很正常。但两个人吵架,最怕的就是翻旧账。你翻得越多,隔阂就越深,最后家垮了,架吵赢了又如何。

正如莫言先生曾说:“世事犹如书籍,一页页被翻过去。人要向前看,少翻历史旧账”。不翻旧账,才是婚姻幸福长久的秘诀。

 

05 释放负面情绪

母亲负责家庭的气候,用情绪影响着孩子。但只有坏情绪得到释放,好情绪才能卷土重来。教育专家蒋佩蓉从小就被告知,真正的淑女要学会掩饰消极情绪。所以当妈妈后,她极力压抑着自己的情绪,从不对孩子发怒。可最后的结果是,自己差点抑郁。

后来经过心理医生的辅导,学会释放负面情绪,状态才回转过来。

绳绷得太紧,容易断;人压得太久,容易塌。发脾气当然不该是育儿的常态,但内心的洪荒之力也需要一个出口。松弛下来,把情绪坦率地释放出来。只有把内心的阴霾赶走,璀璨的阳光才能照射进来;只有自己活得痛快,孩子才能被带动起来。

文章来源:妈妈抱团

(版权为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)

 

 

友情链接

©山东听力语言康复中心 版权所有
技术支持:山东新中天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备案编号: 鲁ICP备18005225号-1
为了获得更好的浏览效果,建议您使用IE8.0及以上版本浏览本网站

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