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sert title here
当前位置:首页 / 康复教育 / 个性化训练

听障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

发布者:admin         点击数:2401   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3-09-25 13:43:20

学龄前听障儿童正处在长身体、增才智的年龄阶段,随着他们的体力、活动范围和活动量的增加,他们的好奇心、求知欲日益增强,对新鲜事物也很敏感。但是,他们的道德认识还处在较低的水平,判断是与非往往以自己的愉快或满足为标准,以自我为中心,情绪化严重,因此容易与社会、集体、成人发生冲突。帮助听障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,我们不妨试用下列几种方法:

1.抓早、抓小,注意第一次冲突。好多家长都因为孩子

身体上的障碍,不忍心孩子受到任何的委屈,对任何事情都姑息迁就甚至陷于溺爱,事实上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。要特别注意第一次冲突,不能因年龄小、事情小而忽视,对于听障儿童不合理的要求决不迁就,可以采取拖延和忽视的方法,努力转移孩子的注意力。有些事情听障儿童大哭大闹达不到目的后,他也就不再坚持了。

2.要帮助听障儿童从小树立是非观念。家长虽然不能用

复杂的语言但可以用爱憎分明的情绪,告诉他做哪些事长辈是喜欢的,做哪些事长辈是不喜欢的,家长的坚持会在无形中告诉孩子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则。家长还可以通过看图书、讲故事、教儿歌等教育手段,让听障儿童懂得一些行为界限。如“缠人”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允许,但不能出格。要爸爸、妈妈陪他们玩玩是可以的,但当大人要工作的时候,就不能打扰了。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自我约束、自我矫正的表现,便要积极引导、及时肯定、加以强化,是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制力。

3.架起沟通桥梁,促进听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。家长

要用心关注孩子,不放弃任何一个与孩子沟通的机会;要创造条件并鼓励孩子与健听儿童长期结对,让听障儿童有可以沟通的同龄好伙伴,促进听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。家长还应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;当孩子与别人发生矛盾冲突时,正面强化语言交流的作用。

4.防患于未然,避免冲突的发生。家长在对听障儿童提出要求之前,要考虑这个要求对他的身体、心理是否适合,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?比如要孩子一直进行康复训练,半小时甚至一小时不让他玩,这就极易引发与听障儿童的直接冲突。学龄前听障儿童年龄小,思维以直观、形象思维为主,事物不在眼前就会暂时忘记。教师或家长在预感到冲突即将发生之前转移他们的注意力,也可防患于未然,有效避免冲突的发生。

5.家长的情绪对听障儿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。当听障儿童任性时,家长要保持冷静,不能过于责备甚至体罚孩子,以免造成听障儿童的逆反心理。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,还要站在听障儿童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情绪,当孩子任性时要了解发作的原因,多给孩子分析原因、讲道理,帮助孩子解决问题,渐渐克服任性的毛病。学龄前听障儿童情绪易冲动,意志力的控制还不强,所以不要在冲突的当时和他讲道理,但是在冲突平息后要和他讲道理以免再犯。另外,教师、父母、主要照顾者等人,对听障儿童的教育方法要一致,以不使听障儿童有机可乘或难辨是非。

友情链接

©山东听力语言康复中心 版权所有
技术支持:山东新中天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备案编号: 鲁ICP备18005225号-1
为了获得更好的浏览效果,建议您使用IE8.0及以上版本浏览本网站

关注公众号